民间殡葬习俗之入殓

创建时间:2025-03-28

    以下是关于殡葬习俗中入殓和开光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说明。需注意,不同地区、文化和宗教的习俗可能存在差异,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当地传统或专业人士指导。 

     一、入殓(殓葬)

     定义入殓是将逝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,分为“小殓”(净身穿衣)和“大殓”(入棺封盖)两个阶段。

     通常人咽气后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入殓。入殓时子孙环视,有的子孙亲自为之,要上被下褥,枕中装金银钱、库钱,生前物品(眼镜、书、酒、古玩、玉器等)。棺底最好先铺草,茶叶,脚底放七星板,放草垫身,象征床上铺草垫。放茶表茶骨相连。脚踏七星,这个七星是用布和棉花做的,上边锈的是莲花。

    客家人大殓时放一套衣服,亡者得衣,子孙得裤,遮身幡,一丈长白布,覆上,超出棺头部分剪下分与儿媳妇,撕裂成细条做手尾钱,超出棺尾部分剪下分与女儿收藏。走马入殓的,灵柩放在灵棚,在出灵前开光。不是走马入殓的,停在水铺上的,在二十四小时内择吉时开光,开完光入殓。

    操作方法:

    1.净身更衣

    净身:用温水或白酒(部分地区用艾草水)擦拭逝者身体,象征清洁身心,去除尘世污秽。

    更衣:为逝者穿戴寿衣(俗称“老衣”),寿衣一般为单数层(如5件、7件),忌用皮毛或金属饰品。

    2.安置遗体

    遗体平躺于棺木内,头部朝向根据习俗不同(如北方部分地区头朝西,南方可能头朝内)。

    棺底铺放逝者生前衣物或黄纸、草木灰等,部分习俗会放置铜钱或玉器寓意“压棺”。

    3.封棺仪式

    亲属瞻仰遗容后,由长子或主事者盖棺,钉棺时需喊逝者“避钉”,以示尊重。

    注意事项

    时间:传统上需在逝者咽气后12小时内完成小殓,避免遗体僵硬后穿衣困难。

    入殓时,大体上都要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。诵阿弥陀经,度人经等等。其余锣、鼓、吹手吹打,依各地风俗而定,大殓盖棺前,家属及亲友得瞻视遗容。

    禁忌:

    净身时忌眼泪滴落遗体,认为会干扰逝者安宁。

    寿衣纽扣用布带代替,避免“扣住”灵魂。

    孕妇、生肖相冲者需回避。

    特殊情况:若逝者因传染病或外伤去世,需由专业人员处理并做好防护。

    二、开光(开光明)

    定义:开光是亲属为逝者整理遗容、象征性“点亮往生之路”的仪式,常见于北方民间习俗或佛教殡葬文化。

    操作方法:

    1.准备工具

    棉签、清水(或白酒)、镜子、红布等。

    2.开光步骤

    诵念口诀:主事者(通常为长子)手持棉签蘸水,轻点逝者五官,边念诵:

    “开眼光,观明堂;开鼻光,闻清香;开嘴光,吃牛羊;开耳光,听八方;开心光,亮堂堂。”

    照镜:用镜子象征性照射逝者面部,寓意驱散阴晦。

    盖面布:仪式完成后用红布或黄纸遮盖逝者面部。

    注意事项:

    操作者:需由直系亲属或指定人员完成,女性亲属可能需回避(视习俗而定)。

    情绪控制:避免眼泪直接滴落遗体,可背身拭泪。

    宗教差异:佛教开光可能由法师主持,需配合经文诵念;民间习俗则更简化。

    卫生防护:操作时佩戴口罩和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体液。

    三、通用原则

    1.尊重逝者:动作轻柔,忌喧哗或争吵。

    2.遵循传统:提前咨询家族长辈或殡葬师,避免触犯禁忌。

    3.法律规范:需符合当地殡葬管理条例(如传染病遗体处理、火化要求等)。

    若对具体流程不确定,建议联系正规殡仪服务机构协助,确保仪式庄重且符合规范。